妈祖传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妈祖传奇

    一个中国的女神,降生在东南沿海平凡的渔民之家,二十几岁上芳龄早逝,却被历朝皇帝多次钦封,封号由“夫人”升至“天妃”,直至“海神天后”。
  在中国,从南到北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从东到西的平原、山区,都能见到女神的庙额高悬,香火旺盛。近代以来,女神更是远渡重洋,在美国、法国、丹麦、巴西等20多个国家扎根落户,成为当今华人世界里最具威望的航海保护神。
  今天,家乡的人们仍旧以本地方言亲切地呼唤她“妈祖”。
  □北宋初的宋太祖建隆元年,妈祖诞生在福建莆田一户普通的林姓人家。
  妈祖出生时与众不同,没有通常的啼哭吵闹,只是张大眼睛,默默打量着周遭的世界,父母为她取名“林默”。
  据说,她七八岁时才开口说话,十几岁以后,开始显示神奇。
  莆田港里村村民林亚奶老人给我们讲述了林默初次显示神奇的传说故事。
   有一天,父亲带领兄长出海打鱼,林默陪伴母亲在家中织布。时过午后,天气突变,林默担忧父兄安全,默默祈祷,恍惚之间,思绪来到了海上,海面狂风恶浪, 涛声震天,小船于浪里若隐若现,一个浪头压下,船上两人被打翻落水,林默近身观看,原来正是自己的父亲和兄长,于是赶忙伸出双手抓住父亲,用牙齿咬住哥哥 的衣角,奋力游向岸边。
  这时的母亲见到林默神色异样,以为女儿生病,赶忙呼唤,林默下意识答应母亲,松开了哥哥的衣角,从冥想中醒来,意识到哥哥性命难保,她痛哭不已。
  生还的父亲述说了在海上遇难的情景:本来有神灵搭救,两人被牵引向岸边方向,但突然不见了儿子的身影,自己被一股神力抛向岸边才侥幸生还。
  父亲诉说的经过与林默梦境完全吻合,人们才开始惊叹少女林默具有的神奇本领。
  从此,林默开始了她拯救海难的奇特生涯。往往在危急时刻,一位红衣少女飘然而至,轻舒长袖,风浪顿时停息。人们望空叩拜,红衣女神又化为彩霞,飘然而去。
  春去秋来,林默长成一位风姿绰约的美丽女郎,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她却执意不嫁,立志要救助天下所有危难中的渔夫舟子,对尘世的凡俗生活,无意留恋。
  林默28岁就去世了,对于她的死,乡亲们有种传说:一天,人们看到林默登上了一块巨石,化为一道云霞,缓缓升仙而去。
  动人的故事往往掩藏历史的真实。
   在同时代的文献中,有关林默的身世记载相当简略,或许如民间故事所讲,林默的确出生于渔民家庭,但她却不是一位普通的渔家少女。李俊莆的《莆田比事》记 载:“生而神异,能言人休咎”;黄岩孙《仙溪志》中载:“为巫,能言人祸福”;黄公度《题顺济庙》记载:“平生不厌混巫媪”。这些记载很可能是真实的。
  女巫能成神为圣,并不奇怪,《闽书》统计了唐宋时期闽越地区的263位神明,其中起源于道、巫身份的多达61位,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林默生而为巫,死后走上神坛,也是合乎历史规律的演变之路。
  □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公元1123年,宋徽宗赐封“顺济”二字作为林默的庙额名号,原本只是民间信奉的神明第一次受到了官方认可。
   林默第一次崭露头角,要归功于那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皇帝宋徽宗。但是林默为朝廷作出怎样的贡献、宋徽宗为什么赐给庙号,文献没有记载,但南宋莆田学者廖鹏 飞的一篇纪念文章《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记载了林默获得皇帝赐封的前前后后:宋徽宗宣和五年,官员路允迪奉命出使高丽,使团航行途中,风浪骤起,船只 失控,相互绞缠撞击,船队总共8条船,有7条相继沉没,只剩下路允迪所乘大船穿梭于浪涛中躲闪挣扎,情况十分危急,正当此时,半空中红霞闪亮,一位女神飘 然而至,轻舒长袖,款款作舞,狂涛顿时停息,船身也停止摇曳,人们惊魂稍定,方才意识到自己得到了神明的救助。路允迪询问这位神的来历,随员禀告说,她就 是湄州的巫女林默。宋徽宗得知林默显圣事迹,当即赐给“顺济”二字作为庙额称号,以感谢她救助使团的义举。从此,林默声震朝野,在家乡众多神明中脱颖而 出。
  这段故事是否真实可信呢?近来有学者考证,路允迪出使确有其事,但林默显圣则纯属虚构。
  其实,封神也未必需要理由,尤其是宋徽宗,这位富于艺术家气质的皇帝也对神秘世界充满了兴趣,他本人就是一位狂热的道术实践者,自封道君皇帝。他多次主持规模盛大的请神法会,动辄上千名道士参加。
  那是个疯狂的造神年代。后世众多神明风光一时,或多或少与宋徽宗频繁请神有关。在这样的狂热气氛中,林默以一介女巫身份获得皇帝赐封,也就不足为奇了。
  林默的称号较为繁复,两宋时期称“夫人”、“妃”,元明时期称为“天妃”,清代称“天后”。最为人所熟知的“妈祖”则来自福建方言,是对女性长者的敬称,在明清以后才出现。此外还有“娘娘”、“姑妈”、“娘妈”等等,都是表达人们对她的尊敬和亲近。
  □南宋时期,林默的地位有两次重要的提升,第一次是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以后不久,加封林默“灵惠夫人”,第二次是宋孝宗加封“灵惠妃”……
  宋代的礼制,女神晋升之路很像三部曲,首先是赐封庙额,然后是晋升夫人,最高一级是妃。因为皇天后土,天是皇帝,大地是后,而海洋最多只能是妃,宋代礼制如此。“天后”的称呼要到清代以后才出现。
  进入南宋,林默开始受到朝廷重视。因为朝廷需要钱,南宋战事频繁,打仗需要钱,赔款也需要钱。对于泉州的贸易财富,宋高宗赵构一段话的意思很直白:商船缴纳的税收最为丰厚,如果措施得当,所得数以万计,这是我在意它的原因。
  南宋中后期,泉州进入黄金年代,海外贸易额占到全国总数的三成以上。经济繁荣往往与宗教兴盛相伴相随,林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获得了晋升。
  另一则故事又将妈祖信仰带入了全新境界。
   南宋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中记载:金兵南下进犯,长驱直入,包围重镇合肥,士兵们随身携带林默香火神符上阵迎击金兵,两军交战,士兵声称见到林默现身 云间,挥舞军旗,军士们更加奋勇,一举解了合肥之围。南宋嘉定年间,宋宁宗赐封林默“灵惠助顺显卫妃”,表彰她助战金兵的忠义之举。此后数十年间,林默封 号中屡屡出现“英烈”、“协正”字眼,原本以海神闻名的林默,到了南宋后期被赋予浓厚匡扶正统的儒家教化色彩。
  从夫人提升至妃,这时的林默地位已经到达顶点。
  □公元1281年,忽必烈诏封林默“护国明著天妃”,此后几十年间数次加封,封号长达14个字,甚至远远超过了宋代。
  为什么蒙元政府对这位汉民族的海神推崇备至呢?理由或许很简单。对待财富,忽必烈与前朝的宋高宗一样务实,历代王朝中,鼓励海外贸易,蒙元政府做得最为彻底。
  考虑到海上贸易利益,对于林默这样一位深得民心的海神是不能扼制的。忽必烈赐封新的封号“护国明著天妃”,在宋代妃的称号前面又增加一个天字,以示更加尊崇。
  公元1329年,在天津的一座妈祖庙,一支特殊的进香队伍进庙拜谒,他们来自元大都,身负皇帝重要使命,将开始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进香之旅。
  为首官员是当朝天子近臣翰林直学士布尼雅实理和国子监祭酒宋本。他们此行的身份是“天使”,代表皇帝呈献祭文。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他们将途经淮安、苏州、杭州、绍兴、温州、福州、湄州等重要港口,终点是泉州。沿途拜谒15座妈祖庙,总行程近万里,需耗时半年以上。
   如此糜费资财,可谓劳师动众。元朝定都北京,带来诸多问题,突出的是吃粮,要养活京师众多政府机构,就要建立有效的运输网络。元朝中期建立起高效的海上 漕运线,到天历年间,每年运输量稳定在两三百万担,足以供应京师,但是这一年,海上运粮船队事故频发,损失巨大。由统计数字可知,当年的运输损耗相当于前 5年的总和,这就是皇帝委任天使沿途进香拜谒天妃庙的原因。
  此后20多年间,如此高规格的祭祀持续了5次,大大提升了林默的海神地位,元政府的最后一次加封称号为“护国辅圣庇民广济福惠明著天妃”,名字之长超过以往的所有封号。
  妈祖林默,终于从众多神明中脱颖而出,独享海神美名,成为国家级的航海保护神。
  □进入明代,海神林默却遭受质疑,昔日的庙宇被拆除,神像被捣碎销毁,她的成神之路第一次经历坎坷,遭遇难关……
  明代一位御史朱水制记载了他所见拆庙的景象:人们拆毁妈祖庙,毁坏神像,庙里粗大的梁柱被拆走移作它用。
  妈祖信仰的衰落,还表现在她获得的封号最少。在整个明代的276年里,能确定的官方封赐只有两次,而元代仅在几十年间就连续加封6次之多。
  妈祖信仰在明代如此衰落,与明太祖朱元璋保守的海洋政策有关。朱元璋的理想社会是治国持家以农为本,耕者有其田,每个人都能养活自己。皇帝本人是最大的地主,牢牢控制土地,也就能稳坐天下,这样的天下,海洋并不重要。
  明朝初期时就确立了闭关锁国的大方向,对后代王朝制定海洋政策影响深远,海洋既然不那么重要,海神林默也就难以继续昔日的风光了。
  但妈祖信仰,并未就此消亡。
  □明代以来,道教和佛教开始介入妈祖林默的新一轮塑造,她由此进入更为精彩的富于佛道意蕴的神话世界。
  明代中期时流传的一部名为《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首次将林默引入道教神话体系。书中假借太上老君之口,述说林默出世经历和她种种得道故事,将她塑造成为道教的神仙。
  而观音菩萨是佛教中最具威望的神,自宋代以来,就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说法,林默进入观音神话体系,
  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内陆山区和平原地带,也能见到她的庙宇巍峨,香火旺盛,妈祖超越了单一的海洋佑护职能,成为遍布全国的民间信仰。
   在明清时期的内河航运领域,福建商民频繁地往来于家乡与内地之间,将海神妈祖信仰传入内地,也将内地的神明引入妈祖的神仙班底。在一些妈祖庙里,配神有 水仙尊王就来自内地,他们是李白、大禹、屈原、伍子胥、王勃五位,原本有着内陆江神、河神的身份,如李白传说溺死长江采石矶,成为江神,屈原投汨罗江而死 也是著名的江神,大禹是治水的先驱,是中原地区老资格的水神。
  他们加入妈祖庙里众神班底,反映了沿海与内地文化的密切交融,丰富了妈祖信仰的文化内涵。
  □明清时代,大量广东、福建民众移民海外。明清以来实行的海禁政策,使海外侨民成为有家难回的天朝弃民,妈祖庙就成了背井离乡人们的心灵家园。
  明神宗万历年间,一支葡萄牙船队行驶到邻近珠江口的一处小岛,靠岸停泊。他们不知道身处何地,当地人们指着身后山岗上的一座小庙,说这里是阿妈阁,也就是妈祖庙。葡萄牙人于是音译为AMACAU,这就是后来澳门名字的由来。
  清代以来,妈祖信仰进入发展的全盛期,从康熙到同治近200年间,6位皇帝10余次加封,妈祖的称号由明代的“天妃”升至“天后”,封号长达64个字,在同时代女神中名号最长,地位尊贵,无以复加。
  而明清以来实行的海禁政策,使大量移民海外的广东、福建民众有家难回,但他们与在内地一样,每到一处,都要兴修妈祖庙或福建会馆,妈祖庙成为背井离乡的人们的心灵家园。
  直到近代,妈祖的庙宇仍然遍布沿海,甚至在东南亚、美洲、欧洲也有分布,全世界妈祖庙保守估计在1000座以上。
  能够跨越千年,从古代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妈祖信仰长盛不衰,在所有古代众神中也是相当罕见。
  一个难解之处在于,妈祖信仰并不具有深奥的哲理意蕴,长久以来她只是为民间神话故事所支持,作为一种纯粹的民间信仰根植民众日常生活。
  妈祖信仰,已成为联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象征和难以割舍的亲情纽带。